‘做功課’原本是小朋友的責任,由於現今教育制度、學業競爭激烈,‘做功課’漸漸變成家長的責任。
當日我的小朋友是半日制上課的,故此他們放學回家,吃過午飯約2時開始‘做功課’,5時半前必須將功課和溫習完成,除非有不懂的和美勞功課才留待我協助,以便我放工回家可檢查功課和問書。總之所有功課和溫習只可在晚飯前完成,那時沒有電腦可玩,空閒時看預錄的卡通片和圖書,9時便上床睡覺,明早6時15分起床返學。
如果我或者Daddy在家,適逢他們‘做功課’和溫習時,他們各自在房間努力,我們大人則坐在廳中看書作支援,讓他們知道隨時有人可查問。而我們倆亦只會讓其中一人查閱功課,以免因為我們倆對功課的不同要求和理解,讓小朋友不知所措,對父母的要求無所適從。
我們要了解和接受自己小朋友的長處和短處,這才能讓他們輕鬆學習。小學時,小兒是個沒耐性和粗心的小孩,所有需要耐性做的功課,如勞作、畫畫和寫字(包括中英文字),他一定做完但絕對稱不上好(勞作隨時需要出動爸媽幫手),因此對於這幾樣功課只要能完成它便行了,盡對不會要求他寫得靚、畫得好。對於默書、測驗、考試的溫習問書,問過一次書後很難再問多一次,他便‘睬你都儍’!小女是個自我要求高的小朋友,無論任何功課、溫習、練琴都全力以赴,因此和她對功課、溫習等都必須仔細和認真,否則會要求你多問一遍。
由於星期日早上我們會返聖堂參與感恩祭,他們參與主日學。因此所有功課和溫習,必須在星期六完成,從不充許因為溫習功課或做作業而缺席主日學。藉此訓練他們對記律的堅持,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。
現今的小朋友是全日上課的,放學後已經3時許,完成功課和溫習已是晚飯的時候,或許有些小朋友尚未完成當日的功課。本人覺得晚飯後應該是休閒時間(親子時間),一切的活動都是輕鬆的、自由的、沒壓力的。試想想,大人和小孩已經忙碌了10個小時,體力和腦力已經降至低谷,再勉強學習或溫習都是‘事倍功半’的,還會因此傷及親子關係。我會建議讓小朋友10時前完成功課,溫習未能完成也要睡覺。明早7時起床吃過早餐後,將未完的書再問一次便行了。如果成績不好讓他們有所警惕;如果成績理想便讓他自行決定溫習時間,總好過在晚上互相折磨!
記得:早睡早起、豐富早餐,是小朋友重要和有益的生活習慣。我們只需要培養小朋友的記律,漸漸成為他的生活習慣,他們學習如何分配時間,而不是需要父母時時提醒和催迫。
我們當然希望子女學業出眾、名列前矛、進入心儀的學校,但仍然不能忘記子女的健康、能力和個性。最重要的是父母子女之間的信任和溝通!不要讓你的冀望掩蔽了子女心願!不要讓你的要求掩蓋了子女的努力!願天下父母共勉之!!
哥哥是 "個沒耐性和粗心的小孩" hahaha.....
回覆刪除"如勞作、畫畫和寫字....盡對不會要求他寫得靚、畫得好" 實在太好太貼心啦~~ 如果唔係,只會更加痛苦~嘿嘿嘿~
回覆刪除